讓宗教歸宗教,教育歸教育
[蜜蜂老師 2015-02-21 21:30]
現代人文主義的教育哲學 – 教育極力與宗教保持適當距離
中華民國的教育基本法第六條,就明確的說明:教學上要宗教中立。然而法律上只規範:(公領域中)不得替特定宗教從事宣傳或活動。新時代的教育理念,我認為教育者更要積極的讓宗教色彩分割出來,避免替教育染上信仰色彩。
或許有人會說,宗教帶給教育很大的貢獻,尤其辦學方面。高喊「教育與宗教絕緣」,是否享福而忘本、過分敏感?對此問題,我認為過去宗教凝聚了信徒人力資源與金錢,因此教育因為宗教而更加普及,是無可抹滅的功績,甚至是必然的歷史發展。但在現代宗教自由的民主前提,宗教思維應是在教學上退場。
這意思是:宗教團體仍可為社會貢獻而使用捐款辦學、助學,而不可將宗教之內容於教育中置入性行銷。教育者往往注意教育上的政治中立,卻忽略了宗教中立,這可能導致許多意識型態滲入教學中。台灣的人文主義需要抬頭,教育不可成為任何宗教宣傳或者被操弄的工具。
宗教曾經與教育纏綿悱惻的那些過往
究竟為何宗教與教育分不開呢?過去宗教是僅次於執政者(或者等同、超越執政者)的權力組織,也同時掌握了知識,因此宗教為了推廣,需要將信仰相關的知識推廣出去。文字之學、醫療之術,甚至經濟學、政治術,這些都是宗教要教育世人,以便世人為神服務的必需。
中國教育史中,宗教鮮少影響教育。宋代理學結合儒道兩家,探討世界觀,補足人們對於未知世界的探求。道教與其他民俗信仰雖然廣泛人間,也有官方成立的研究機構,但在儒家為主的思脈下大部分並不顯著。中國的教育史上,宗教介入的機會不多。
然而儒家宗教化的濫觴,早於董仲舒獨尊儒術之時,帶入了一些陰陽五行的玄學思想,用以解釋政權更迭的正當性,成為帝王神學。在夏商周,宗教等同王權的象徵,宗教在教育中主要是「禮」的學問。到最後清代滿人為了拉攏漢人,順治時期再次獨尊孔子,並且由皇帝負責祭孔大典,給與孔門後代優待,是為了政治目的而將宗教與教育牽扯在一起。儒家的宗教化,也只不過是替政治服務。
在西洋教育史中,大抵是基督教的獨霸世界。在舊教引領的過去時代,尚還注重思辯。前有中世紀的教父哲學,強調以理性來認識神,並能遵造神的旨意行事。後受到十字軍東征、希臘化興起、阿拉伯文化引入,經院教育興起,開始討論如何引發人的內在潛力(神性)接近回歸上帝身邊。
到了新教興起的宗教改革時代,人們完完全全是為了「信仰」而活,教育只是為了宗教的存在。比如馬丁路德認為教育是政府的責任、普及教育與方言聖經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夠研讀聖經,並且編撰《初級教育問答》,就帶有很多的宗教目的。喀爾文也將政、教(宗教)、教(教育)合一。教育,早先是為了讓宗教更蓬勃發展的工具。直到很後期巴黎大學的反對宗教控制、美國國民教育之父曼恩高喊「教育不是為了宗教而服務」,教育才開始與宗教脫離關係。
早期西洋的教育依賴宗教而生,就連普及教育都是為了宗教而服務,是種價值觀的灌輸控制。這種現象直到人文主義覺醒後才逐漸式微。
因為宗教自由,所以教育要去除宗教
宗教的自由,是人的基本權利。人們有權選擇自己的宗教,也有權不相信宗教。教育秉持學生自由、思想不被特定團體綁架之自願性為原則。在教育中,教育者應避免特定為某個宗教宣傳。
為什麼要避免特定為宗教宣傳呢?
因為學生可能信仰不同,或者不想信仰,此時上課中傳達某些宗教思想並不適當。對於沒有信仰,也沒有明顯肯定/反對意願的學生而言,課程時間更不該用為宗教的置入性行銷。
或許教育者都認為自己的教學上,並沒有特定為宗教傳播的目的。然而信仰能夠內化到人心,反映於日常用語中,若不警覺,教育者會不知不覺、一點一滴的傳播或洩漏自己的宗教價值。我認為教學者更應該注意是否自己也有宗教意識的灌輸行為,否則會因為個人行為,而在教學現場上小範圍的造成某些宗教強勢,這就不符合宗教自由的精神了。
滲入教育的宗教意識型態
宗教的意識型態怎麼滲入教育呢?
就是不論用語明不明確,施予「一些宗教的用語和價值」,進而會讓受教育者對於該宗教的接受度提高。
這部分界定很模糊,比如社會科教學上,介紹宗教的文化、宗教圈的影響力等,那是屬於人類社會事實的陳述,只要客觀、不帶偏見、公允介紹此宗教,就不算是滲入宗教價值觀;不過進行一些過度的評價、宣揚信仰與信念,直呼此為真理或者真相云云,就是滲入價值觀了。比如認為某宗教是真理、因果輪迴是事實、地獄存在、不得敬拜其他偶像等等。當然過分一點的信仰滲透,就是明目張膽的宣揚自己信仰了。
另外每個宗教的文化圈,都會有特定的用語或用詞,這些用語用詞在日常生活不會那麼頻繁的出現。若在教學現場中頻繁使用,則會增加學生願意接受該信仰程度。
個人的信仰文化可以很深入、很虔誠,不過這就和教學上的宗教中立無關。我在高中時的國語老師私底下是位很虔誠的基督教徒,不過她在課堂上並不會「洩漏」宗教用語或思維,相反的她是將宗教的善融入自身行為之中,展現其關懷的內在道德。反過來說,當時另外一個高中時的健康教育老師,就是過分迷信的佛教徒,就連罰學生抄罰寫都要抄心經,僅是粗糙的表面功夫,就是過度滲入、並且逼迫學生接觸特定的信仰文化。
我大概把我在教育界與學習歷程的經驗,整理成幾個是非判斷:
(○)我們要學習佛陀、耶穌的精神,愛身邊的人(介紹多個宗教的精神,符合中立性;以善為基準,符合教育價值性原則)
(x)我們要學習耶穌的精神,愛身邊的人(只介紹一個宗教,有失公允)
(○)面對有人做善事,要給予讚養,這樣才能鼓勵人做善事。孔子曾經批子貢「做善事不受獎,是做惡」。(沒有宗教色彩)
(x)面對有人發善心、做善事,要隨喜讚嘆、感恩念恩。隨喜讚嘆可以得諸種功德。(隨喜讚嘆是佛教特有用語,屬於用詞的滲入。感恩念恩是台灣某佛教派別的常用用語,應當避免。做善事可得功德是信念,無法科學方法再驗為事實,不符價值性原則。道德行為行使從私利出發,其道德觀也應批判。)
(○)罰抄抄寫《孝經》(沒有宗教色彩,雖然其內價值是否合宜現代有爭議,但教育出發點與結果大抵上為好)
(x)罰抄抄寫《百孝經》(百孝經是一貫道的經文,內容含有不少宗教用語與價值觀)
(△)每日一句《靜思語》(靜思語也略為帶有宗教信仰,可能有宗教用語與價值觀滲入,但不嚴重,可避免就避免)
(x)罰抄《心經》
(x)早自習都在講聖經的故事(洗腦催眠入教,增加受教者信仰接受度)
(x)播放的品德教育影片都是某佛教團體出品,都是小沙彌當主角(洗腦催眠入教,增加受教者信仰接受度)
(x)跟學生講:考前拜拜,求文昌、護身符可以幫助考試變好(宣傳信仰活動,並且不符合科學事實)
(x)回教都是恐怖份子(不但有違事實、以偏概全,而且帶有宗教價值評論。這狀況在美國911事件幾年的學校挺常見的)
(○)慈濟新芽獎助學金,幫助清寒弟子(為社會公益,不帶宗教信仰,是財團法人身分行事)
(x)慈濟中學公文來函各單位學校,邀請參加靜思語比賽,有書法、繪畫、作文等項目,以發揚證嚴的人生智慧(帶有宗教信仰、宗教團體的意識形態滲透)
(○)花蓮讀經教育財團法人推廣讀經教育(雖然明眼人可以看出來是一貫道的組織,不過去宗教化很多,尚可接受)
(x)一貫道基金會來函邀請學生參加仙佛慈訓書法比賽(這很明顯的帶有宗教信仰,而且還是書寫宗教經文)
從宗教價值觀的根層問題,倒出宗教應退出教育理由
再來講價值觀,這是宗教最應該退出教育的一塊。為什麼呢?
其一:宗教的價值觀可能偏離原意
其二:宗教的價值觀可能不合時代
關於第一點,是人的問題。
信徒容易將經文或者某部分的宗教精神無限擴張解釋,並且依循的宗教信仰的虔誠行動力,進而滲透教育中,或者要求教育改變。比如:同性戀、多元成家。在聖經中並不明確規範同性戀是有罪的,並且就算真的有罪,那也是宗教的想法,不可以要求教育改變。結合基督教、統一教會、一貫道的護家盟團體,意圖將此價值觀套用在所有教育內容上,抗議教育部的多元性別教育,這就是一種宗教暴力,並且枉顧其他無信仰宗教人的價值自由。宗教的價值可以透過宗教集會組織、家庭教育來施予,這樣才能區分宗教團體與大社會環境的價值區別,不會使信徒混淆。若是混淆,就會看到很多護教者誤以為宗教的價值是普世唯一價值,進而要求他人接受他的價值觀,這甚至能稱上「擾民、強暴」。
第二點,就是時代的問題。
有些內容隨著科技變化、時代變化,而使得宗教價值或規範不適用。教育史上有名的宗教神創論,會與科學演化論相衝突。比如美國有多次因為支持基督教聖經內容而改變、規範教材內容,使得教材內容不合事實(要求演化論只能是一種解釋世界起源的論點而非真理、扭曲地質證據以支持大洪水一說),這就是一種宗教暴力。而基督教部分反對墮胎也不合時代,在過去時代沒有避孕方法,在加上墮胎不合宗教規範,許多女生因為多次生產而傷害身體、提高死亡率,並且量多於質的人口結構也不利社會發展。關於複製人、複製動物有宗教人士認為是褻瀆神的領域,遏止了科技發展,並且部分自然科老師會如此教育學生(複製人有道德上的爭議,但絕對不是用宗教教義作為形上學之論證,也不該納入教學中)。
總結
宗教信仰影響教育,關於宗教價值滲透,我提出宗教自由的公平問題;價值觀則是不合意見自由、不合時宜問題。我認為宗教應該與教育盡量切割,不可干預教育,不該以為宗教所言為真且能普世使用,強加於他人、危害下一代。
現代人文主義的教育哲學 – 教育極力與宗教保持適當距離
中華民國的教育基本法第六條,就明確的說明:教學上要宗教中立。然而法律上只規範:(公領域中)不得替特定宗教從事宣傳或活動。新時代的教育理念,我認為教育者更要積極的讓宗教色彩分割出來,避免替教育染上信仰色彩。
或許有人會說,宗教帶給教育很大的貢獻,尤其辦學方面。高喊「教育與宗教絕緣」,是否享福而忘本、過分敏感?對此問題,我認為過去宗教凝聚了信徒人力資源與金錢,因此教育因為宗教而更加普及,是無可抹滅的功績,甚至是必然的歷史發展。但在現代宗教自由的民主前提,宗教思維應是在教學上退場。
這意思是:宗教團體仍可為社會貢獻而使用捐款辦學、助學,而不可將宗教之內容於教育中置入性行銷。教育者往往注意教育上的政治中立,卻忽略了宗教中立,這可能導致許多意識型態滲入教學中。台灣的人文主義需要抬頭,教育不可成為任何宗教宣傳或者被操弄的工具。
宗教曾經與教育纏綿悱惻的那些過往
究竟為何宗教與教育分不開呢?過去宗教是僅次於執政者(或者等同、超越執政者)的權力組織,也同時掌握了知識,因此宗教為了推廣,需要將信仰相關的知識推廣出去。文字之學、醫療之術,甚至經濟學、政治術,這些都是宗教要教育世人,以便世人為神服務的必需。
中國教育史中,宗教鮮少影響教育。宋代理學結合儒道兩家,探討世界觀,補足人們對於未知世界的探求。道教與其他民俗信仰雖然廣泛人間,也有官方成立的研究機構,但在儒家為主的思脈下大部分並不顯著。中國的教育史上,宗教介入的機會不多。
然而儒家宗教化的濫觴,早於董仲舒獨尊儒術之時,帶入了一些陰陽五行的玄學思想,用以解釋政權更迭的正當性,成為帝王神學。在夏商周,宗教等同王權的象徵,宗教在教育中主要是「禮」的學問。到最後清代滿人為了拉攏漢人,順治時期再次獨尊孔子,並且由皇帝負責祭孔大典,給與孔門後代優待,是為了政治目的而將宗教與教育牽扯在一起。儒家的宗教化,也只不過是替政治服務。
在西洋教育史中,大抵是基督教的獨霸世界。在舊教引領的過去時代,尚還注重思辯。前有中世紀的教父哲學,強調以理性來認識神,並能遵造神的旨意行事。後受到十字軍東征、希臘化興起、阿拉伯文化引入,經院教育興起,開始討論如何引發人的內在潛力(神性)接近回歸上帝身邊。
到了新教興起的宗教改革時代,人們完完全全是為了「信仰」而活,教育只是為了宗教的存在。比如馬丁路德認為教育是政府的責任、普及教育與方言聖經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夠研讀聖經,並且編撰《初級教育問答》,就帶有很多的宗教目的。喀爾文也將政、教(宗教)、教(教育)合一。教育,早先是為了讓宗教更蓬勃發展的工具。直到很後期巴黎大學的反對宗教控制、美國國民教育之父曼恩高喊「教育不是為了宗教而服務」,教育才開始與宗教脫離關係。
早期西洋的教育依賴宗教而生,就連普及教育都是為了宗教而服務,是種價值觀的灌輸控制。這種現象直到人文主義覺醒後才逐漸式微。
因為宗教自由,所以教育要去除宗教
宗教的自由,是人的基本權利。人們有權選擇自己的宗教,也有權不相信宗教。教育秉持學生自由、思想不被特定團體綁架之自願性為原則。在教育中,教育者應避免特定為某個宗教宣傳。
為什麼要避免特定為宗教宣傳呢?
因為學生可能信仰不同,或者不想信仰,此時上課中傳達某些宗教思想並不適當。對於沒有信仰,也沒有明顯肯定/反對意願的學生而言,課程時間更不該用為宗教的置入性行銷。
或許教育者都認為自己的教學上,並沒有特定為宗教傳播的目的。然而信仰能夠內化到人心,反映於日常用語中,若不警覺,教育者會不知不覺、一點一滴的傳播或洩漏自己的宗教價值。我認為教學者更應該注意是否自己也有宗教意識的灌輸行為,否則會因為個人行為,而在教學現場上小範圍的造成某些宗教強勢,這就不符合宗教自由的精神了。
滲入教育的宗教意識型態
宗教的意識型態怎麼滲入教育呢?
就是不論用語明不明確,施予「一些宗教的用語和價值」,進而會讓受教育者對於該宗教的接受度提高。
這部分界定很模糊,比如社會科教學上,介紹宗教的文化、宗教圈的影響力等,那是屬於人類社會事實的陳述,只要客觀、不帶偏見、公允介紹此宗教,就不算是滲入宗教價值觀;不過進行一些過度的評價、宣揚信仰與信念,直呼此為真理或者真相云云,就是滲入價值觀了。比如認為某宗教是真理、因果輪迴是事實、地獄存在、不得敬拜其他偶像等等。當然過分一點的信仰滲透,就是明目張膽的宣揚自己信仰了。
另外每個宗教的文化圈,都會有特定的用語或用詞,這些用語用詞在日常生活不會那麼頻繁的出現。若在教學現場中頻繁使用,則會增加學生願意接受該信仰程度。
個人的信仰文化可以很深入、很虔誠,不過這就和教學上的宗教中立無關。我在高中時的國語老師私底下是位很虔誠的基督教徒,不過她在課堂上並不會「洩漏」宗教用語或思維,相反的她是將宗教的善融入自身行為之中,展現其關懷的內在道德。反過來說,當時另外一個高中時的健康教育老師,就是過分迷信的佛教徒,就連罰學生抄罰寫都要抄心經,僅是粗糙的表面功夫,就是過度滲入、並且逼迫學生接觸特定的信仰文化。
我大概把我在教育界與學習歷程的經驗,整理成幾個是非判斷:
(○)我們要學習佛陀、耶穌的精神,愛身邊的人(介紹多個宗教的精神,符合中立性;以善為基準,符合教育價值性原則)
(x)我們要學習耶穌的精神,愛身邊的人(只介紹一個宗教,有失公允)
(○)面對有人做善事,要給予讚養,這樣才能鼓勵人做善事。孔子曾經批子貢「做善事不受獎,是做惡」。(沒有宗教色彩)
(x)面對有人發善心、做善事,要隨喜讚嘆、感恩念恩。隨喜讚嘆可以得諸種功德。(隨喜讚嘆是佛教特有用語,屬於用詞的滲入。感恩念恩是台灣某佛教派別的常用用語,應當避免。做善事可得功德是信念,無法科學方法再驗為事實,不符價值性原則。道德行為行使從私利出發,其道德觀也應批判。)
(○)罰抄抄寫《孝經》(沒有宗教色彩,雖然其內價值是否合宜現代有爭議,但教育出發點與結果大抵上為好)
(x)罰抄抄寫《百孝經》(百孝經是一貫道的經文,內容含有不少宗教用語與價值觀)
(△)每日一句《靜思語》(靜思語也略為帶有宗教信仰,可能有宗教用語與價值觀滲入,但不嚴重,可避免就避免)
(x)罰抄《心經》
(x)早自習都在講聖經的故事(洗腦催眠入教,增加受教者信仰接受度)
(x)播放的品德教育影片都是某佛教團體出品,都是小沙彌當主角(洗腦催眠入教,增加受教者信仰接受度)
(x)跟學生講:考前拜拜,求文昌、護身符可以幫助考試變好(宣傳信仰活動,並且不符合科學事實)
(x)回教都是恐怖份子(不但有違事實、以偏概全,而且帶有宗教價值評論。這狀況在美國911事件幾年的學校挺常見的)
(○)慈濟新芽獎助學金,幫助清寒弟子(為社會公益,不帶宗教信仰,是財團法人身分行事)
(x)慈濟中學公文來函各單位學校,邀請參加靜思語比賽,有書法、繪畫、作文等項目,以發揚證嚴的人生智慧(帶有宗教信仰、宗教團體的意識形態滲透)
(○)花蓮讀經教育財團法人推廣讀經教育(雖然明眼人可以看出來是一貫道的組織,不過去宗教化很多,尚可接受)
(x)一貫道基金會來函邀請學生參加仙佛慈訓書法比賽(這很明顯的帶有宗教信仰,而且還是書寫宗教經文)
從宗教價值觀的根層問題,倒出宗教應退出教育理由
再來講價值觀,這是宗教最應該退出教育的一塊。為什麼呢?
其一:宗教的價值觀可能偏離原意
其二:宗教的價值觀可能不合時代
關於第一點,是人的問題。
信徒容易將經文或者某部分的宗教精神無限擴張解釋,並且依循的宗教信仰的虔誠行動力,進而滲透教育中,或者要求教育改變。比如:同性戀、多元成家。在聖經中並不明確規範同性戀是有罪的,並且就算真的有罪,那也是宗教的想法,不可以要求教育改變。結合基督教、統一教會、一貫道的護家盟團體,意圖將此價值觀套用在所有教育內容上,抗議教育部的多元性別教育,這就是一種宗教暴力,並且枉顧其他無信仰宗教人的價值自由。宗教的價值可以透過宗教集會組織、家庭教育來施予,這樣才能區分宗教團體與大社會環境的價值區別,不會使信徒混淆。若是混淆,就會看到很多護教者誤以為宗教的價值是普世唯一價值,進而要求他人接受他的價值觀,這甚至能稱上「擾民、強暴」。
第二點,就是時代的問題。
有些內容隨著科技變化、時代變化,而使得宗教價值或規範不適用。教育史上有名的宗教神創論,會與科學演化論相衝突。比如美國有多次因為支持基督教聖經內容而改變、規範教材內容,使得教材內容不合事實(要求演化論只能是一種解釋世界起源的論點而非真理、扭曲地質證據以支持大洪水一說),這就是一種宗教暴力。而基督教部分反對墮胎也不合時代,在過去時代沒有避孕方法,在加上墮胎不合宗教規範,許多女生因為多次生產而傷害身體、提高死亡率,並且量多於質的人口結構也不利社會發展。關於複製人、複製動物有宗教人士認為是褻瀆神的領域,遏止了科技發展,並且部分自然科老師會如此教育學生(複製人有道德上的爭議,但絕對不是用宗教教義作為形上學之論證,也不該納入教學中)。
總結
宗教信仰影響教育,關於宗教價值滲透,我提出宗教自由的公平問題;價值觀則是不合意見自由、不合時宜問題。我認為宗教應該與教育盡量切割,不可干預教育,不該以為宗教所言為真且能普世使用,強加於他人、危害下一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