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部門普渡的一點壞習慣
[艾瑟司 2016-08-30 09:00]
自從婚姻平權法案一讀通過後,臉書上的事件與表態突然暴增,平常沒有關心這個議題的人也紛紛表態自身立場,同婚議題就像黑洞,把大家都捲進去,從台灣google「同性婚姻」的搜尋數可以看出這個趨勢。
由於同溫層屬於支持同婚,身邊有很多朋友,對於反同婚的言論感到崩潰,覺得彼此活在平行宇宙,比如孝道才能生孩子、同性戀平均有一千位伴侶、少子化沒條件推同婚、口交姨羞羞臉,各種好氣好笑的事情,激起了許多原本不關心這個議題的人也表態支持平權法案。雖然反同婚陣營成功的讓議題浮上檯面,可是這些行動能夠抵擋法案嗎?連自稱有恐同的陳信聰都坦承反同婚的論述非常難以說服人。他們論述不是站在溝通的立場,不斷訴諸情感與宗教目的,但台灣不是宗教國家,自然不能理解與認同。(延伸閱讀:誰讓你以為反同婚人士是來溝通的?、為何不該把宗教價值觀放入法律中?、宗教的惡)
雖然反同婚陣營無法獲得社會認同,乍看下是失敗的行動,但若從反同陣營最大行動者,基督教的角度來看,這場運動促成了台灣基督教前所未有的統合。台灣的基督教長期以來一直都有分歧,主要是與黨國關係密切的國語教會(反共護教),和認同本土價值的長老教會之間在政治上的衝突,因為政治上的衝突,使得基督徒會與各自認同的世俗團體合作,而不是教派之間的合作。神學上也有天主教、福音派與靈恩派的差異,差異雖不大,仍然是使教會無法統合的因素之一,無法像歐美基督教能夠自成一股勢力,甚至是在政治版圖上有一席之地(比如美國的基督右派與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)。
這個局面在一連串的反同婚運動中有所改變,為了打擊同婚使得不同的教派聯合起來,不論統獨新舊教派達成了他們所說的合一,並且在內部整肅自由派教徒。比如這篇酷新聞中,一位長老會基督徒這樣描述:『在這年觀察下來的感受是,長老會有慢慢走向靈恩成功神學的趨勢,把反同當聖旨,也在民進黨上台後失去批判的聲音,現在不分教派倒是「很團結」、「很合一」只剩下反同。』還有身邊浸信會(福音派國語教會)的朋友因為支持婚姻平權,他的母親直說:「我的兒子完了!」教宗曾說教會要對同性戀者道歉,但是主教團秘書長陳科神父仍說教宗反對同性婚姻法制化。就算無法阻擋法案,整個基督宗教卻因為共同的敵人:同性婚姻,達成了幾十年來教會合一的願景,並且在反同婚行動中展現教會的動員力。
這些發展會有什麼影響?根據丁仁傑教授〈新興宗教與新「宗教性」︰台灣漢人宗教的脈絡〉一文對於日月明功的研究,探討為何宗教團體會走向激進甚至邪教。由於漢人信仰中,宗教的組織程度並不高,但由於宗教不再是地方社會理所當然的社會義務,而是個人的選擇時,有些教團就會選擇與社會有所區隔的宗教觀點,來強化信徒對於教團的認同,這樣的區隔會造成大眾社會不太能認同。而當宗教的價值與社會產生巨大落差時,組織會開始受到來自社會的壓力,為了維繫組織運作,可能會形成比較權威的模式,讓信徒間的情感更加緊密。通常會表現在家庭與性別議題上,對於親人的身體控制賦予更高的道德期待,更加拉開信徒與外界的距離。可以想見,社會對於基督教的敵視,造成不同教派中的教徒間放下彼此的歧見,並產生較強的認同感、教會也強化自己的動員能力、攻擊或邊緣化同婚派教徒(通常是親人)。未來基督徒的人數增長或許會停滯甚至小幅下滑,但以基督教為主體的勢力將會成形,甚至有機會在政治上有發揮的機會。
台灣應該是很有機會成為亞洲第一個有同性婚姻的國家,然而由於基督右派逐漸成型,勢必會對一些壓力比較小的議題上有影響力,比如性平教育、墮胎、演化論、避稅這些歐美基督教常發揮的議題,世俗社會若沒有在每個議題上有足夠的反對力量,基督右派的影響力就可能滲入。在政治上,雖然信望愛聯盟可能動員的票,可能也不超過5%,難以在國會獲得席次,但他們將有足夠籌碼與其他保守勢力(如一貫道的張守一)合縱連橫,對於政治的直接影響也不容忽視。
總之,婚姻平權法案通過不會讓宗教保守勢力挫敗,世俗價值在未來仍將面臨重重考驗。
自從婚姻平權法案一讀通過後,臉書上的事件與表態突然暴增,平常沒有關心這個議題的人也紛紛表態自身立場,同婚議題就像黑洞,把大家都捲進去,從台灣google「同性婚姻」的搜尋數可以看出這個趨勢。
由於同溫層屬於支持同婚,身邊有很多朋友,對於反同婚的言論感到崩潰,覺得彼此活在平行宇宙,比如孝道才能生孩子、同性戀平均有一千位伴侶、少子化沒條件推同婚、口交姨羞羞臉,各種好氣好笑的事情,激起了許多原本不關心這個議題的人也表態支持平權法案。雖然反同婚陣營成功的讓議題浮上檯面,可是這些行動能夠抵擋法案嗎?連自稱有恐同的陳信聰都坦承反同婚的論述非常難以說服人。他們論述不是站在溝通的立場,不斷訴諸情感與宗教目的,但台灣不是宗教國家,自然不能理解與認同。(延伸閱讀:誰讓你以為反同婚人士是來溝通的?、為何不該把宗教價值觀放入法律中?、宗教的惡)
雖然反同婚陣營無法獲得社會認同,乍看下是失敗的行動,但若從反同陣營最大行動者,基督教的角度來看,這場運動促成了台灣基督教前所未有的統合。台灣的基督教長期以來一直都有分歧,主要是與黨國關係密切的國語教會(反共護教),和認同本土價值的長老教會之間在政治上的衝突,因為政治上的衝突,使得基督徒會與各自認同的世俗團體合作,而不是教派之間的合作。神學上也有天主教、福音派與靈恩派的差異,差異雖不大,仍然是使教會無法統合的因素之一,無法像歐美基督教能夠自成一股勢力,甚至是在政治版圖上有一席之地(比如美國的基督右派與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)。
這個局面在一連串的反同婚運動中有所改變,為了打擊同婚使得不同的教派聯合起來,不論統獨新舊教派達成了他們所說的合一,並且在內部整肅自由派教徒。比如這篇酷新聞中,一位長老會基督徒這樣描述:『在這年觀察下來的感受是,長老會有慢慢走向靈恩成功神學的趨勢,把反同當聖旨,也在民進黨上台後失去批判的聲音,現在不分教派倒是「很團結」、「很合一」只剩下反同。』還有身邊浸信會(福音派國語教會)的朋友因為支持婚姻平權,他的母親直說:「我的兒子完了!」教宗曾說教會要對同性戀者道歉,但是主教團秘書長陳科神父仍說教宗反對同性婚姻法制化。就算無法阻擋法案,整個基督宗教卻因為共同的敵人:同性婚姻,達成了幾十年來教會合一的願景,並且在反同婚行動中展現教會的動員力。
這些發展會有什麼影響?根據丁仁傑教授〈新興宗教與新「宗教性」︰台灣漢人宗教的脈絡〉一文對於日月明功的研究,探討為何宗教團體會走向激進甚至邪教。由於漢人信仰中,宗教的組織程度並不高,但由於宗教不再是地方社會理所當然的社會義務,而是個人的選擇時,有些教團就會選擇與社會有所區隔的宗教觀點,來強化信徒對於教團的認同,這樣的區隔會造成大眾社會不太能認同。而當宗教的價值與社會產生巨大落差時,組織會開始受到來自社會的壓力,為了維繫組織運作,可能會形成比較權威的模式,讓信徒間的情感更加緊密。通常會表現在家庭與性別議題上,對於親人的身體控制賦予更高的道德期待,更加拉開信徒與外界的距離。可以想見,社會對於基督教的敵視,造成不同教派中的教徒間放下彼此的歧見,並產生較強的認同感、教會也強化自己的動員能力、攻擊或邊緣化同婚派教徒(通常是親人)。未來基督徒的人數增長或許會停滯甚至小幅下滑,但以基督教為主體的勢力將會成形,甚至有機會在政治上有發揮的機會。
台灣應該是很有機會成為亞洲第一個有同性婚姻的國家,然而由於基督右派逐漸成型,勢必會對一些壓力比較小的議題上有影響力,比如性平教育、墮胎、演化論、避稅這些歐美基督教常發揮的議題,世俗社會若沒有在每個議題上有足夠的反對力量,基督右派的影響力就可能滲入。在政治上,雖然信望愛聯盟可能動員的票,可能也不超過5%,難以在國會獲得席次,但他們將有足夠籌碼與其他保守勢力(如一貫道的張守一)合縱連橫,對於政治的直接影響也不容忽視。
總之,婚姻平權法案通過不會讓宗教保守勢力挫敗,世俗價值在未來仍將面臨重重考驗。